查看原文
其他
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:出租车司机、修表匠、小学生,为何小人物也能演主旋律电影?

书影斑斓 书影斑斓 2022-03-18


     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。

——《我和我的祖国》

原创 |书影君

 397 篇原创文章


全文共 3200 个字,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。


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典礼刚刚结束,你一定还沉浸在自豪激动的情绪中不能自拔。


1.5万名官兵和10万名各界群众组成的红色的海洋,波涛汹涌地用爱国主义的激情,一遍遍地冲刷着每一名普通中国人的心灵。


主旋律很激动人心,但主旋律的影片却不好拍。


因为一不小心,就会拍的激情有余而温情不足、豪迈有余而细腻不足、说教有余而感人不足。


国庆期间上映的影片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票房开始并不被看好,因为它的名字就是典型的主旋律风格。


观众是否愿意花钱到电影院受说教?这始终是一个电影人无法回避的问题。


但从27号开始点映以来,市场和观众的反馈却是正向而积极的,因为同样属于爱国教育影片,它却拍出了不一样的情感和味道。




1.当私人记忆与国家记忆相融

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由七部短片组成,分别由国内老中青三代导演担纲,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个历史时刻作为故事背景,比如开国大典、原子弹试爆、女排夺冠、香港回归、北京奥运会、神州飞船回航、新时代大阅兵等。

七位导演,既有50后的陈凯歌,60后的张一白、管虎,也有70后的徐峥、薛晓路、宁浩,还有80后的文牧野。


这些导演的年龄段,涵盖了新中国从成立到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几十年道路,也涵盖了他们各自的私人记忆。


当私人记忆与国家记忆相融,当私人情感与国家历史相连。


在爱国主旋律和命题作文这双重限定之下,七位导演作品组成的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与以往主旋律电影究竟有什么不同?


我认为,它最为可贵的,就是在家国命运的冲天烈焰之中,点亮了小人物私人情感的烛光。


在这部影片中,个体与集体,并没有表现出一种两难选择的冲突,而是在剧情不失真不煽情的叙事中,我们看到,个体与国家的命运,如此自然又紧密地链接在了一起。




2.浑身毛病的小人物,如何唱响主旋律?


在祖国荣耀的那一刻,小人物的私人情感甚至缺陷,并没有被国家的光芒所掩盖。


片中的小人物,因为没有回避身上的缺陷,更没有刻意拔高道德境界,所以他们的形象也更加真实立体。


在七部短片中,我格外喜欢宁浩导演的《北京你好》


在这部短片中,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,是一个典型的说大话使小钱的北京侃爷。


他的个人生活是失败的,爱吹牛好打牌,对儿子缺乏关爱,这导致妻子离婚、儿子不屑。


怎么看,张北京这个角色都代表不了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“新北京、新奥运”。


但偏偏,就是这么一个浑身毛病的小人物,他的故事却带给了观众许多的欢笑与感动。


为什么?


因为他真实接地气,因为他有嘴臭心软骨子善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性格底色。


类似张北京这样的角色设定,在其他短片中也处处可见。《白昼流星》中,那两个缺爹少妈、偷骗成性的少年;《护航》中,那个小时候在学校打架成性的女飞行员李潇然等等。


对于这些小人物的毛病与缺陷,导演并不刻意掩盖,也不靠主旋律来强行染红。


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中,七位导演被赋予了相当大的创作自由度。




3. 镜头凝视下的关注

关注小人物的创作主旨,从镜头的运用上也可以体现出来。


在张一白导演的《相遇》中,张译饰演的科研工作者高远,为了保密纪律,三年与家人失去联系。


即便在公交车上偶遇当年的女朋友,他也带着口罩假装不认识,内心异常痛苦。


当高远在街头欢庆的人群中,听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,他脸上充满了五味杂陈的复杂表情。


既有爱人不敢相认的痛而沉默,也有辛苦终于成功的喜极而泣。


此时的镜头,在高远的脸上停留了两次,每次时间长达18秒钟。


在一段展现国家历史大事件的喧腾群戏中,镜头对准一个小人物的面部长达18秒,到底意味着什么?


这种长镜头,更像是一种凝视。


它引导着荧幕前的观众,逐渐从自豪兴奋的状态平静下来,用心去凝视一位小人物的表情变化,并从这种变化中,感受到他内心私人情感的流淌。


这种凝视,更像是导演在震耳的巨浪波涛声中,让观众静心倾听溪流潺潺。


只有懂得深情凝视,方能看清楚,小人物也有大悲喜。




4.陈凯歌的双重隐喻


陈凯歌导演的《白昼流星》,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。


它展示了一位江湖老道的中国第五代导演,是如何驾轻就熟地操控一部主旋律短片的。


但凡江湖老手,言谈举止会令他人琢磨不透,这种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叙事风格,才能展现出一个老江湖不疾不徐、步步为营的行事风格。


短片主题明明是表现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时激动人心的时刻,陈凯歌偏偏用一半的时间,来讲述一个叔叔是如何操心死去的哥哥托付给自己的两个侄儿。


哥哥沃德勒和弟弟哈扎布,缺爹少娘没人管教,信奉有钱就是爷的人生信条,偷骗成性,野性十足,更是少管所的常客。


不但如此,他们对家乡内蒙古四子王旗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也彻底失望,只想奔向远方那充满未知诱惑的神秘世界。


正如短片片名,兄弟俩相信父辈们说过的话:白昼流星可以为故乡带来好运,而航天飞船的返回舱,恰恰是一颗在白昼中划过天际的流星。


这种剧情设定,暗含了导演的第一层隐喻:唯有科技的发展,才能为贫瘠的土地带来希望。


而流星与返回舱,这两个意象,无论从实体还是寓意,又都高度吻合。


田壮壮扮演的扶贫干部老李,带领兄弟俩骑马去迎接贵客(返回地球的宇航员)。当弟兄俩问他是谁,老李回答:“他和你们一样,都是回乡的人”。


这个称谓,更是契合了导演的第二层隐喻:唯有故乡脱贫,少年那流浪的身体,才能重回自己那物质家园;唯有赋予希望,少年那流浪的心灵,才能重回自己的精神家园。


不能不说,《白昼流星》中的双重隐喻,复杂却又高度契合并完美链接。


在陈凯歌最为擅长的“大漠铁骑红尘滚滚、白昼流星烈焰冲天”的凄美感镜头呈现下,他的创作意图,得到了完美的表达。




5.只有父母强大,流浪的孩子才能回家


七位中唯一的女性导演薛晓路执导的《回归》,它的创作背景却异常弘大: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。


而这个激动人心历史时刻的背后,又暗含了一段真实的中英外交博弈:7月1日凌晨0点0分,是英国国旗下降的时间,还是中国国旗升起的时间?


这个问题,时任外交部礼宾司的安文斌司长,同英方代表交涉了前后16轮。对此,中方寸步不让,中国已经等待了154年,那一刻,我们一秒钟都不会再等待。


任达华饰演的修表匠,是一个从大陆逃难到香港的“逃港者”。


当年,他因祖国贫穷而离开,如今,他又因祖国强大而回归。


任达华这个角色,代表了中国曾经流落他乡的儿女,和曾经被强占的土地。


人如香港、香港如人。


人是祖国的儿女,城市也是祖国的儿女。


祖国贫穷时儿女被迫离开,而只有在祖国强大的时刻,流浪在外的儿女才能回家。




6.人民与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


除以上介绍的,还有《前夜》《护航》《夺冠》,限于篇幅,就不一一介绍了。


以往的许多主旋律影片,太痴迷于展现恢弘磅礴的大历史和帝王英雄等改写历史的大人物。


而一部影片展现弘大叙事,很容易走向虚假失真、大而不当和空洞无物。


因为它天然具有“上帝视角”,更多地关注人类和国家命运等大词,却少了细微之处的关注。稍有偏颇,就会走向强行说教和煽情。


这恰恰又是艺术感染力的大敌。


而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中作为主角的,却是出租车司机、普通士兵、修表匠、小学生、弄堂居民等这些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他们人微言轻,从来就不是历史的主角。


但随着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,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家,将关注的目光,停留在了那些如草芥一般的小人物身上。


“微观史”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,是以分子微小结构为观察对象,以“一花一世界、一叶一菩提”的境界,在见微知著中重新解读恢弘的历史时刻。


大历史从来看不见小人物,但大历史却是成千上万的小人物创造出来的。

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之所以动人,就是它坚定地选择了影片的主角,既是“祖国”,更是那代表千万无名小人物的“我”。


正如影片同名歌曲中的一句歌词:


“我的祖国和我,像海和浪花一朵,浪是海的赤子,海是那浪的依托。”


人民与祖国的关系,互为依托,也互为目的。


祖国因无数人民而存在,人民也因一个祖国而自豪!


无论东方还是西方,爱国之心,是一个公民永远也不能缺失的情感载体。


-END-


【作者简介】

书影君,一个不懂法律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好影评人。

把电影读成诗,将文字变作光。


本文配图:豆瓣网


往期热文精选


把电影读成诗,将文字变作光

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“书影斑斓”


(注:“书影斑斓”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,欢迎转发朋友圈,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。本文所有图片、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,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。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